杨成琦:给自己打造一片挑战的星空
作者: 发布时间: 2015-01-14 浏览次数:1 808

   “我当年去英国的时候这棵树还没这么高呢”;“南门口小吃街的味道这么多年了都没变过”;“院士语林还和当初一样是学弟学妹们早读背书的首选”……5年后,重新踏入母校的校门,杨成琦的思绪仿佛又穿越回了当年。所不同的是,脸上已退去了稚嫩,多了成熟,心中拥有梦想,不再迷茫。
                                            独立,是成长必有的过程
    杨成琦是我校2007级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是我校07年招收的第一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他09年赴英国赫特福德大学留学,获得学士学位后,又成功获得了在该校硕博连读的机会,将于2015年6月博士毕业,现在伦敦一所计算机公司工作。
   赫特福德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一所包括从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到博士学位课程的综合性国立大学。在英国素有“企业家和工程师的摇篮”之称。2009年,杨成琦踏上了去英国赫特福德大学的航班,人在异国的陌生感在下飞机的那一刻就萦绕在他的心头。陌生的街道、面孔、环境,让他变得无所适从。到国外留学,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如何才能尽快适应甚至融入留学生活,如何才能适应全英文的生活是杨成琦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语言是很多中国留学生被外来文化冲击碰到的第一难题。很多留学生初到国外时,会担心语言表达不正确而把自己憋在宿舍里,只和中国留学生接触。这种在杨成琦看来是“选择性逃避”的方式,最终让大部分留学生还是生活在舒适的“中国环境”中。
   “我也曾试图选择这种逃避,让母亲从国内邮寄中文的书籍过来,从国内的老师那里寻求帮助。但当我看见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主动积极地去与人交流、积极融入异国社会的时候,我最终选择跟他们一样,不再依赖说同一母语的他人。” 为此他选择了去中餐厅当接话员,虽然刚开始时经常会记错菜名,但两周左右的“阵痛期”让他逐渐适应了这份工作,也由原来的羞涩变成了现在的主动、积极、热情。
   易卜生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坚强的人就是独立的人。”在采访中他也会不经意地吐露出孤独等词语,但他觉得,正是这份面对孤独的勇气,让现在的自己更加独立,在面对挫折和挑战时变得更加无所畏惧。“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会长大,许多事情都要自己解决、自己面对。我们不能事事都依赖于他人。独立,是成长必经的过程。中国留学生应多走、多看、多想来完成英语书面用语和生活用语之间的转变。只有增加对所在地文化的了解,增加自己对语言的自信,愿意跟外国人交朋友,才有可能本质上提高语言能力,才有可能真正融入社会。”独立,是英国生活“教会”杨成琦的第一项技能,也让他在前进的道路上步子迈得更加坚定。
                                          勤奋,是成熟必备的素质
   2011年,杨成琦本科毕业,获得英国一等荣誉学士学位。在英国严格的大学学位等级授予制度中,一等荣誉学士学位为最高等级的学位,全英国大学平均只有不到10%的本科毕业生可以获得。用国内最流行的词,就是一典型的“学霸”。
   从近6年的英国留学经历他总结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有些东西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为了更加全面了解这些存在的答案,你需要像海绵一样把自己浸在图书馆知识的海洋里。一个超市、一个购物中心、一个火车站、一所学校、一间房间,这些基本上就是他在英国留学6年的全部生活。包夜,中国学生很多会选择在后面加上唱歌、上网等词,而杨成琦在后面加上的则是复习或者看书等“不可思议”的词语。他自认为“学霸”的生活虽然看起来枯燥无味,但个中快乐可能只有真正乐在其中的人才能品味出它特有的“风味”。
   今年,杨成琦回母校为中外合作办学班级12软件二班、12软件三班学生讲授了Mini Project Java(Java程序设计)课程。“老师,这个我们没有学过,所以我们不会做。”这句话是他经常在上课时听到学生们说的。于是,他总会反问这样一句话:你觉得你没学过和你不会有实质联系吗?一开始,很多学生都不明白他问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他耐心解释:学会一样东西并不算“牛”,因为换种环境可能你就又不会了。而你真正要学会的是思考的方式和方法,所以你没学过和你不会没有实质联系。如果你渴望成功,那么请收起你的‘没有学过’和‘不会做’,用勤奋把未知的答案都找出来!他自己,又何尝不是用勤奋找出人生答案的典型?
   “在国内老师的教学方式是给学生一颗恒星,告诉学生怎么去探索;而国外老师的教学方式则是给学生一片星空,让学生用望远镜去学会观察和思考。老师不应该是课堂上讲话最多的人,老师只是提供话题和引导讨论的人,学生是课堂上发言和参与讨论的主体。” 杨成琦运用讲授、学生演讲、个人与小组活动等多种授课形式帮助学生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在他的带动下,两个班的学生逐渐转变了依赖老师的习惯,通过自己去翻阅书籍找寻答案。渐渐地,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的主角,大家在一次次的交流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成长和进步。
                                           挑战,是成功必经的淬炼
   “2009年,我更多的是听从父母的决定而选择来到英国读书;2011年,我本科毕业的时候,自己决定留下来读博士,选择继续接受挑战;博士毕业后,我也将留在英国,磨砺自己为祖国争光。”学以致用、志在四方是他的抉择。在更加激烈并残酷的国外环境中淬炼自己,真正学有所用施展抱负是他所期望的成功。
   如果梅花屈服于严寒暴雪的摧折,怎么会吐露那沁人沁脾的芬芳?怎么会独自灿烂于整个冬季?如果瀑布却步于万丈深渊,怎么会有飞花碎玉般的晶莹?怎么会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与壮观?“我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所以我把自己‘扔’在了国外。” 杨成琦很生动形象地用一个“扔”字来表现了自己的决心和毅力。他认为想要提升自己就必须逼迫自己,前面几年的求学经历让他拥有了一个起飞的平台,后面的人生将是他实现腾飞的平台。出国学到的是一种能力和一种心态——“一种把我放到任何国家谁都不认识的地方我都能生存下去的能力;一种名车豪宅已动摇不了我愿意每天坐公车去追求简单梦想的平淡心态”。
   这次回校,杨成琦从学弟学妹那听到最多的提问就是:学长,你觉得国外和国内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啊?面对这个问题,他总会耐心地说:“可能你觉得从各类媒体上可以了解到发达国家的一切,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在国外是如何生活的。但是这种想象绝对与你实际在国外生活是两码事。只有不断挑战,才能真正品味出国外生活。”面对学弟学妹们羡慕的眼光,他会继续用:“你为什么要出国?你期望从留学中得到什么?你觉得为留学将要付出的代价值得吗?”三个连续的问题去提问。他希望那些有意向出国的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有足够的认识和思考,并非为了满足父母的心愿亦或是自己的一时兴起。“既然选择了远方,那么就请你义无返顾地走下去,”这是他给学弟学妹们最真诚的寄语。
   院士语林大道上,读书声响亮清脆;秋白楼实验室里,讨论声交替热烈;图书馆阅览室,翻书声清晰优雅。在人生梦想起航的地方,杨成琦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回首过去,他没有沉缅于过去的成绩;面对明天,他已经选择了人生奋斗的目标,为自己打造了一片挑战的星空。因为他懂得:挑战,是成功必经的淬炼!

   背景链接:从2007级的5位学生到现今64名同学通过我校赫特福德大学项目赴赫特福德大学留学,其中26名同学毕业后申请到诸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谢菲尔德大学、南安普顿大学、杜伦大学、爱丁堡大学、皇家霍洛威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世界排名前100、英国排名前20的国际化优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越来越多的常工学子正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用自己的努力和勤奋试图成为像杨成琦一样的“牛人”,为自己打造出一片灿烂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