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3年开始,他就不停地奔走于贫苦学生和资助人之间,为这些孩子摆脱贫困、走向成功搭建桥梁。在他的电脑里,有一张特别的表格,上面清楚地记着受助人、家庭住址、邮编、资助人、金额等详细的内容,从最初的5位学生,到现今的83位,这份表格就像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里面的“生命名单”一样透出希望和期盼的气息,也为他,这份名单的守护人——张兵增添了一抹传奇的色彩。
用感动化作回馈
张兵现为我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2014年当选第八届“常州市十大优秀青年”。他是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的一名农家子弟。当年从一个只有1位民办教师负责所有小学课程的学校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乡中学。在张兵的记忆里,他们村很穷,常有同学因为买不起铅笔和本子而不能写作业。每遇到这样的情况,小学老师卫月林不会责骂他们,还送给他们崭新的笔和本子,鼓励大家好好学习。在张兵的心里,卫老师就像家人一样亲切。
1999年,张兵的父亲突然因病去世。当时他8岁的妹妹正在卫老师的班上读小学一年级,而他正准备考研。卫老师得知情况后,不但找教育部门帮张兵的妹妹免去了学杂费,而且不断鼓励张兵用心学习,不要辜负父亲的期望。卫老师的鼓励让原本已无心学习的张兵重新振作了起来,这一切在张兵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也在他的心里播下了感恩的种子。
2003年,张兵回家探亲时看望了卫老师。卫老师告诉他,他的学生中有很多成绩很好,但因为家庭困难,时常面临失学的困境:有一个叫杨伟的孩子,曾获得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铜牌,现在也徘徊在失学的边缘。张兵深知,因为经济原因,家乡的许多孩子上到初中就开始继续父代的生活循环圈了。想到这里,他决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家乡的孩子完成学业。
为获得更翔实的资料,张兵专程回家乡进行调研,并在一周后的江苏大学职工大会上做了专门汇报: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很多人家家徒四壁……张兵的汇报感动着大家;而会后老师们的热情同样感动了张兵——他此行带回来的十几个家庭困难的孩子名单不一会便被“一抢而空”。200元、300元、500元……一笔笔捐款缓解了远在山西的孩子们的燃眉之急,也温暖着张兵的心,更坚定了他继续做“名单使者”的决心。
在江苏大学读博的3年时间里,张兵一直都很忙,晚上从没在12点以前休息过。但在忙累之中,他并没有放弃对家乡贫苦孩子的关心。张兵有空时经常给他们写信,解答他们提出的一些学习上的问题,鼓励他们奋发图强。受助的孩子都不约而同地称他为“张兵哥哥”。他说:“当年,是一位老师改变了我的命运。而现在,我也想去改变其他孩子的命运。每在表格资助人一项填上信息后,我就会特别高兴,因为我知道又有个孩子可以安心地上学了。”
让梦想照亮现实
在阳高县,找一份固定的工作、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是很多人的梦想。读研期间,张兵一直在镇江冶金技工学校代课。那是一所以培养中高级技工为主的省级重点技校,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当他了解到近几年张家港的沙钢集团、常州中天集团等企业每年都在该校委托培养120名学生、毕业后包就业时,便想:能不能帮助家乡的那些初中毕业的孩子谋一份工作呢?
张兵记得这样一句话:教育是穷人除造反外唯一可以翻身的途径。在他看来,只要你肯努力,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成功。家乡的孩子欠缺的只是一个机会,那就去为他们争取这样一个机会。在他一次次的奔走下,镇江冶金技校决定每年从阳高县定向招收30名学生,由沙钢集团委托培养,毕业后直接到沙钢工作。就在那次回乡调研的时候,张兵把这一消息带给了乡亲们,在他的耐心劝说和积极的筹备下,2005年9月,24名阳高籍初中毕业生来到镇江冶金技校学习。4个月后,4名高中毕业入学的学生按计划进入沙钢集团实习,每月还拿到了700元的实习工资,这可比阳高县一个正式工的工资还要高。从2005年以来,已有327名学生在镇江冶金技校就读,部分学生已成为企业的骨干和技术能手,他们靠自己的劳动获得了丰厚的工资、宽敞的住房和幸福的家庭,不仅脱贫了,而且实现了致富。
一次次不辞辛苦的奔走、一遍遍苦口婆心的劝说,从“助学红娘”到“助工义士”,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那份对于家乡的情感。他说:“我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全村人在村口送我去上大学的场景,到现在我还记得手上接过大家塞给我的纸币时的那种浓浓的期盼,所以我也想大家都过得幸福。”就像当年全村人在村口目送他离去时期盼的眼神给予他的无穷动力一样,他也用自身的言行安慰和鼓励着每一个离家追求梦想的心灵。
当幸福来敲门
2006年,张兵博士毕业后来到常州,进入我校工作,常州这座美丽的城市以及我校这个人尽其才的平台为张兵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同时他也把自己的爱心事业带到了常州。
担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期间,他成立专项的课题组,仿照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课题带动学生的学习。在这一措施的培养下,课题组成员毕业设计的文献综述最终被一家核心期刊登载,这在学生培养上是一个了不起的成果。他还经常用他帮助过的那些孩子的事例来激励学院的学生,让他们在明白求学机会来之不易的同时,也让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有更加合理的规划。在他和电气学院领导的悉心指导和鼓励下,2013年电气学院考取东南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达到59人,录取数占当年学院毕业生的24.2%。
“不管是受助的孩子,还是从我们手上走出去的毕业生,都像是我的家人一样让我们觉得骄傲和自豪”。张兵一直强调,被受助的孩子和他们父母的真情和质朴感动着他和所有资助他们的人,也正是这份感动让大家从中得到了幸福,也想继续把这份感情传递下去。“感谢您对我这个孤儿的帮助,上学期期末,我的考试成绩是:语文85分,自然97分,下次我一定会以更好的成绩来回报您。”信上虽是稚嫩的笔迹,但却饱含着深情。有的家长甚至还寄来枣子、豆子等土特产。有一次,张兵收到了一大袋瓜子,每粒都约莫有一寸长。家人告诉他,那是专门一粒粒挑出来的。张兵当时感动得不知道该说什么。
“我的导师——江苏大学校长袁寿其教授常常教导我,时间是一维的,潜力是无限的,幸福是自找的。这给了我超越自我的信念,是我工作疲倦时的动力,也是我追求幸福生活、保持快乐心态、帮助别人的思想溯源。”希望还在不停地传递、幸福还在不断地延续,张兵坚定的表示他还会把这个信念继续传递下去,把这个故事继续写下去,把这份希望的表格继续填下去。“这份表格一直都存放在我的电脑里,只要有新的受助人和资助人的出现我就会把他们的信息填进去。知识可以创造财富,而爱心能够创造奇迹,这个奇迹可以让更多的人去创造财富。我愿意一直做一个爱心的传递者,让更多的孩子实现上学和工作的梦想,让他们都有获得幸福的机会。”